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是《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确定建设的22个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是稀土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江西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020年3月30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国瑞科创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组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并在江西省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和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基础上升级建设。
股东单位
创新联盟
组织架构
管理人员
发展历程
领导关怀
国创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模式运行,国瑞科创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联合江西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和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的核心股东共同注册成立,包括16家行业重点单位,注册资金1亿元,其中江西省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股东占67%股权,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股东占33%。
大型会议
合作交流
宣讲视频
国创中心围绕稀土领域构建技术及应用推广、公共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4个中心,建设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光功能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稀土材料测试评价等11个平台,重点攻克高端稀土功能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技术,前沿稀土新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等。2023年10月27日,国创中心顺利通过了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全面验收,已具有完备的稀土功能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孵化、测试验证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基础日益完备。国创中心拥有研发、中试及办公场地8.68万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近1800台套,总价值超3.5亿元。
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断汇聚。国创中心成立了有张洪杰、沈保根、蒋成保等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有20支由比罗乌斯院士、张文海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岳明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张军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赵宝军教授、蒋绪川教授、长江学者帅词俊、邱建荣教授、优青常可可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钟盛文教授、济南大学、浙江大学严密教授团队等国家级人才领军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共计270余人。其中,院士7名,国家级人才12名,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7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65名,博硕士180余名。
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突破。国创中心发挥科研团队创新优势,在5G通讯、先进轨道交通、永磁电机、新能源等高新领域,开展30余项技术研发攻关,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市级科研项目40余项;申请专利116项(已获授权48项),其中国际专利7项;参与编制标准40项;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铜奖等9个重要奖项。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用特种磁材”“固态储氢装置”“5G用高强低轮廓电子铜箔制造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耐高温钐钴组织精准控制技术”、“稀土基磷吸附材料制备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成果孵化转化快速推进。针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西和内蒙古稀土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国创中心建立了“自主建设+共建共享”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获批了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江西省稀土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产业学院、江西省“海智计划”工作站、江西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江西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等11个国家/省部级平台。建成26条中试示范项目,孵化赣州国创稀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博沃新材料有限公司、内蒙古国创稀磁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科技公司共同实施推进技术产业化落地,逐步实现自我“造血”。其中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示范线”开辟了独立于常导磁浮和超导磁浮的第三条磁悬浮技术道路,填补了国际空白。国内首台套“氢碎炉用氢气循环供应固态储氢装置”,为工业大规模安全用氢提供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以及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5G用高强低轮廓电子铜箔制造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并联式柔性制造真空烧结炉”等多项科技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稀土功能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行业影响力逐步彰显。国创中心与中国稀土集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钢铁研究总院、兰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未来大学技术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交流100余次,共同申报了国家重大专项等,与深圳市招商创业有限公司共建粤港澳国家稀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共建长三角稀土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联合创新平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建设稀土金属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与和君职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赣县区人民政府四方共建稀金产业学院,联合培养产业技术人才。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共建高温过程实验室,与内蒙古大学共建特殊化合物联合实验室,与中乌新材料研究院合作开展“稀土功能材料国际创新资源合作平台项目”;与哥本哈根大学合作开展“稀土发光新材料开发与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同时,积极服务企业累计100余家,实现服务行业大中型企业基本覆盖,并在新产品中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以上数据截止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