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调研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来源: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 作者:其他 | 发布时间: 2024-01-26 | 911 次浏览 | 分享到:
1月24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亦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芷芯,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哥本哈根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Mihaela Roibu调研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创中心总经理刘威陪同调研。

  1月24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亦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芷芯,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哥本哈根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Mihaela Roibu调研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创中心总经理刘威陪同调研。



  一行人首先参观了国创中心展厅及厂房,详细了解了中心建设发展历程、人才队伍建设及12条产业示范线建设情况。刘威介绍,国创中心已经在稀土永磁、储氢、合金、光功能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2条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线,形成变革型高性能钐钴永磁材料、稀土系固态储氢装置及正负压氢气循环系统、定制稀土轻质合金、稀土LED修饰材料等一批创新成果,并已陆续形成终端产品推向市场。


  “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这是国创中心自运营以来刘威总结的经验之谈。与传统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不同,国创中心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主线,以工程化技术开发及验证为核心,聚焦稀土产业科研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让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过去科研工作与产业应用、市场需求联系并不紧密,许多花费大量时间、人力、资金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因为需求度低被束之高阁。国创中心就是要实现‘科研孵化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创新循环生态,搭建前端科技研究与终端技术应用的高速路,让科研创新推动产业跨越,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刘威向戴亦欣介绍。



  刘威介绍,国创中心已形成“开放式工程验证平台+创新产业成果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的创新发展模式,构建“1”个中心+包头及赣州“2”个基地+“N”个成果转化飞地的发展格局。同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引进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和先进技术成果,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实现经济效能最大化。建设稀土领域成果转移扩散创新体系,孵化新型企业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从而实现中心的良性运营。



  戴亦欣表示,国创中心拥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突破了传统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的机制束缚,能够真正享受创新政策带来的红利,从而推动稀土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这样的创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学习和借鉴,并向适用型机构推广。